– BLOG –

紅屋日誌


紅屋日誌
11 Dec 2021 | 媒體報導

【宥勝去哪兒】 蓋房子只花兩小時!?迷你屋計畫(四)

【宥勝去哪兒】
蓋房子只花兩小時!?迷你屋計畫(四)

迷你屋終於來啦!!蓋房子只花兩小時!?迷你屋計畫(四)【宥勝去哪兒】
 
一起來看宥勝為何選擇紅屋!並如何一步一步完成木屋夢吧!

Read More →

21 Jun 2021 | 理念論壇

如果有一種自由,從小小木造房子開始 生活的自由,從思考你的居住空間開始

如果有一種自由,從小小木造房子開始
生活的自由,從思考你的居住空間開始

「所有的技術應該都是為了將世界和自己連結起來而開始的。」——隈研吾《小建築》 50、60年代出生的人,莫不遵從社會「有土(房)斯有財」的主流價值,而在臺灣,自小的教育環境讓我們對於「居住環境」沒什麼概念,只能夠努力工作、拼命存錢,窮極一生積攢了一筆積蓄,只為了與建商買下更大、更好的「豪宅」,開始貸款買房。汲汲營營了大半輩子,有時候也忙得顧不上家庭,只為了確保「賺錢」這件事情能順利運轉。順利的話,有個不錯的成果安享晚年,也是孩子離家「空巢」的開始。看著華麗裝潢的諾大房子,你也不禁懷疑起外人眼中的美滿,究竟是夢想的成果,還是數十年來資本主義遊戲規則之下的「空中樓閣」? 這樣的人生故事看多了,也才會很誠實地問自己「什麼生活是我想要的?」 說穿了,其實想要的是「自由」。這個世代無論是年輕人或是面臨空巢期的中老年人,都正在一個選擇的十字路口。年輕人思索的是,是否該重複上一代的選擇,在房價高漲的年代,貸下幾乎要用一輩子時間償還的負債;而中老年人則在什麼樣的退休方式、什麼樣的養老生活中做抉擇。 隈研吾在《小建築》一書中,提到人本尺度(human scaled small house)的概念,他認為21世紀將是自立自主的小建築時代。20世紀風光奪人的「大建築」,以及背後的「大官僚機制」,將因百病俱發而被淘汰。幾年來,純因追求各人生命的自由與廣度,無意間也契合了久來我尊敬的大師的觀點。而實質上,人的尺度,我們大約是做到了。兩年來,從2人偶住,到6人常住,這些「行動木屋」都給了良好支援。無論是在山林之間,或是面向蔚藍大海的花東海岸,適應各地的天然地景風貌,行動木屋終於能夠體現人們在月出日落自然光下的生活情境,也回應了人們在天然環境下生活的渴望。 「小屋」可以帶來的不僅是擺脫屋奴房貸獲得經濟上的自由,還有居住空間上的自由。居住者可以享受的不僅是屋內有生命的材質,設計「行動小屋」的初衷,讓人更認真思考人們如何在這樣的建築中獲得生命的滋養?如何在這棟建築中行動?他們如何看待人生?如何享受從窗景中透進來的陽光?在冬日、在夏季,如何可以不過度依賴外來的電力,白天不點燈、免用冷氣,度過寒暑四季。 但自立自主上,雖也早有想法,但白天不點燈、免用冷氣、活用灌溉水與地下水等,已略有所成,但遺憾,太陽能的應用一直不順意。然而,老觀念的燃燒木材,我們正在實驗其精準操作的可能性。的確,我們真的希望,終有一天真的可以拔掉大政府大體系控管的維生管線,讓居住能實質自立,讓生存享有寬廣自由。 或許有人會問,房子尺寸小,要如何簡化才能過這樣的生活?其實,在《生活要小,夢想要大》這本書中,Brent Heavener曾經建議大家不妨拿起紙筆,寫下生活所需的物品,再將即使沒有也能活下去的物品刪除,剩下的物品,自然很容易有一個取捨的平衡點。住在小房子中,能讓人誠實面對自己擁有的東西,有哪些是真的需要,哪些東西是真正能讓心靈感到富足,而不會堆積雜物。當你維持簡單生活,會發現節省打掃時間,讓自己更有餘裕。也會開始認真思考,為了住在所謂的「豪宅」裡,努力在外賺錢奔波,結果卻沒有時間可以好好享受,這樣的生活是否合理?

Read More →

10 Jul 2021 | 理念論壇

The alternative house

The alternative house

一)台灣house的演變:高腳屋 》 三合院 》洋房 》豪宅 》小豪宅 》?
二)house是生活的必要(至少人類從採集改農居便如此),但困難與矛盾越來越大, house變成生存的重大難題:
@ house超貴,遠非正常薪水付得起
@ house與好都市、好地段、好學區咬在一起。但賺錢的工作卻是天涯海角奔波去。
@ 一家數口,白天各奔東西,house常常只剩睡覺的期許。house與home逐漸脫離。
三)於是house如何在演變?
@ 沒錢的,找個廉價狗窩。學生宿舍或年輕建築生是明證
@ 有錢的,
   或浪跡天涯找新奇,在各種design hotels或resorts間,追尋一夜歡。
   或買豪宅,宣示財力。
   或蓋villa,證明自己的文化水平。
而這現象背後最關鍵的,是錢。
四)這現象下,一個值得深思的alternative,Tiny house
五)tiny house幾種功能
@ 臨時之需
@ 災難後續
@ 生活遊戲
@ 品味激情
@ 養身養心
六)為何是tiny house?
@ 它爭脫錢的束縛,負擔極小化
@ 它可以迴避「權」的管制,開創新機
@ 它更靈活回應人的需求,輔助生活
@ 面對mobil society,它讓人可以輕騎移動
@ 面對政經社會,乃至自然環境多災的時代,它是存亡應變該有的思維
七)tiny house,對比歐台之別
@ 歐洲:CubeLoft & m-ch, 已是 iphone級,是生活精進,也是產業遠景
@ 台灣:停在臨時與破爛,露營車/貨櫃屋/鐵皮寮
@ 是民間乏創意? 是法規太矮板?
八)紅屋鑽研「行動木屋」,一舉打破僵局,創造新機
@ 不再是RC的粗重,轉成木構的輕、柔、巧
@ 不再越大越好,極小反而精緻而輕盈
@ 不再唯一工業建材,大量使用天然素材
@ 不再工地拖拉雜踏,而是模組預製
@ 不再囚身都市水泥叢林,而是輕踩田野,添加美麗倩影
九)行動木屋與外環境
@ 輕觸土地如蜻蜓
@ 大開窗,迎光、迎風、迎景
@ 身土不二,與地共生
@ 零排廢,循環家園
@ 美化家園,友善鄉鄰
十)行動木屋的內情
@ 嚴謹的斷熱、斷雨、防颱、防震,安全無虞
@ 全天然素材,呼吸、肌觸、視野無比舒暢
@ 空間嚴謹,功能充沛,生活輕鬆寫意
@ 獨到「三喜食堂」,滋養身心,養育感情

Read More →

10 Jul 2021 | 媒體報導

【信傳媒】「不想靠長照過餘生...」退休後第三人生:65歲的他打造台中最美行動木屋

【信傳媒】「不想靠長照過餘生...」退休後第三人生:65歲的他打造台中最美行動木屋

為什麼好好的退休生活不過,還想蓋一座「農食住實驗場」?
「到老了誰養你?」長照前你可以選擇的「第三人生」
「時間銀行」接軌長照2.0服務
 
內文詳見:https://www.cmmedia.com.tw/home/articles/16186

Read More →

21 Jun 2021 | 理念論壇

「夢田一村」的藍圖

「夢田一村」的藍圖

壹:起心動念,如何下手?
@ 田園夢,人人有。但夢想偏離務實,落為空想。而同時,政府法規則陳義過高,更製造了重重阻難。於是夢想雖促成了農田交易,換了主人,但農田更荒,農村更破,而有夢的都市人則更老。
我已年逾60,事業也隨景氣減縮。一來,自己的人生如何收晚場?二來,終歸農家子弟,此生能否有助於農業的更生?三來,面對人類當今的諸多問題,如人口老化、景氣低迷、環境災難、食糧危機⋯,是否可藉農的新意,一舉突破?
@ 舉凡如何整地、種何蔬果、須何道具、如何澆灌、如何施肥、依何節令⋯等務農方法,再如如何蓋屋、須何設施、如何烹煮、鄰里應對、如何渡日⋯等,全都是都市人陌生不知如何面對的。若再加上長年嬌養、年老力衰,許多人恐怕會興沖沖下鄉,不旋踵又悵茫茫躲回都市,空忙一場,人財兩傷。
我選擇自己一點一點親手來。一路調整、翻新,至今,至少已肯定,鄉間的新生活遠比都市寬舒、多彩。願把經驗分享,廣面推廣,翻轉社會。
@ 房地產發展的偏差,禍延農地,農舍爭議竟成了農業最熱門的議題,而封閉保守的政府就只能膽怯的以「禁、禁、禁」封殺一切。如何建立典範,讓公部門釋懷,讓民間熱烈參與,共創新願景?
如果有一塊良田,集合一群有心人,種田探討自然定律,食住嘗試新可能。農與老人結盟,可以是下一時代的新亮點。
貳:基地評估與規劃
@ 位於台中市石岡區梅子里。與新社皆屬舊河床的台地,大甲溪繞境,東臨大雪山,景觀寬宏,氣候宜人,是溫帶水果全台最低海拔種植區。屬閩南客家交融的聚落,小路悠雅、乾淨、安靜,兼有全面最美的腳踏車道,休閒散步,無它處可比。是我巡走台灣3年,遴選而出。我越住越熱愛,雖然之前並無任何地緣或親友緣關係。
@共7342米平方,空間大致分四大類:
  1)公共區:有出入大門/圍牆、6米道路、老樹休憩區。甚至暫保留約300坪,待日後社區成熟後,規劃公共活動設施。
  2)木屋區:共6棟三院與7棟單院。單院適輕簡短住。三院則既適合全家長住,也可團體分享共住。
  3)緩衝區:停車場、生態池(排廢與灌溉用)、屋前/屋後綠地(設有堆肥桶與火箭爐熱水器)
  4)種植區:蔬菜區、瓜棚區、果樹區、水生區(生態池)
@ 基地是舊河床,表土下是大卵石,排水極好,土壤的排毒復健容易。拜來自新社的水圳之賜,水質佳,全區流繞,全年不停。種田、養生,條件之優,全國首選。
@零排廢:固態廢以好氧堆肥,再回歸土地。液態則以稀釋直接澆灌。二者既添土地肥份,更藉微生物活化土壤。生態池既供排廢,又能儲水、種植、養魚,甚至屋前水景。
@綠能應用:科技太陽能仍然高耗能、低效益,我們寧採更務實的低碳方案。如火箭爐供熱水。用廢木燒,統一供應熱水。出奇的方便,出奇的高效。
@鄰里互動:藉百年老樟,打造公共休閒區。既添生活精彩多元,更培養鄰里社區感情。
參: 農如何操作?
@ 藉讀書、實驗、觀察、交流,探討植物與土壤的自然天性。植物的關鍵在「根性」,土壤則在「團粒」的形成。掌握了,順勢而為,既省力,收益又好。
@ 蔬菜成長快,較耗照顧,種植區不宜太大。若空閒更少者,還可選種成長期較長、較不須照顧的菜種。因水源不缺,採溝渠滲水流灌,既省事,又符根性生長。
@ 設永久性瓜棚,選種各種爬籐蔬菜。既是景觀,也省力
@ 果樹區是最省力的疏放農作。但高經濟水果往往極倚賴農藥與肥料,未必適合。找在地合宜的樹種,才能種出成就。
@ 配合「零排廢」的整體規劃,朝長期養地力的原則,斟酌操作各種自然農法,比如草生栽培、覆草、免翻土、自家採種⋯。
肆:食如何料理
@ 自己種的,現採現吃。最富活力、最營養、最安全。
@ 雖全自己種,但蔬果之於健康,仍有高下之別。對富足的現代人,水果比蔬菜更重要。而蔬菜之內,高纖的也比高澱粉的更好。
@ 不須烹煮的蔬菜,儘量生吃。烹煮以低溫為優,高溫既破壞營養,也製造油煙,既傷肺也傷胃。高溫帶出的香氣,是騙局。低溫蘊出的滋味,才是食物的真味。烹煮設備不必追求昂貴。一般電鍋(或電子鍋)與電陶爐(瓦斯爐易致高溫,不推薦)既平價又好用。
@ 菜現採,自可減少冰箱負荷。但若不足,須外購。也可先「種回土裡」,既保鮮,也可化減可能的農藥殘留。仍然不必冰箱
@ 作好料理,除了自己的好菜,也須冰箱、防潮箱隨時儲備各類食材,好搭配,成就飲食的豐富與精彩。
伍:住如何處理?
@ 吃得好,才能住得穩。行動木屋的第一空間便是「三喜食堂」,開放廚房。有最佳的作菜環境與配備(烹煮設備、食材儲備、精緻餐具),更有頂級的用餐環境與桌椅。
@ 除了提供飲食,食堂更可容納多人及活動,活絡家人與親友的感情交流。是長久愉悅居住的最大關鍵。
@ 木屋須有極好的斷熱與通風。兌現「好空氣」原來比「好食物」更重要。
@ 木屋須有極好的窗景,拉近人與自然的感情。
@ 木屋之於土地,必須是友善的態度、漂亮的英姿。給原本美麗的田野更添文明的瀟灑,住民也便分享榮耀。
陸:起死回生,老人革命
@ 這一代的退休族剛好與時代的政治、經濟、社會、環境同步衰老,危機群集,衝擊之大,不可言喻。雖明說「退休」,卻無路可退。大家心底明白,卻是腦內無策。
@農/食/住的全新整合,由有腦力、財力的退休老人操盤,則老人轉為健康有活力,疏淡的兒孫歡喜來聚,凋弊的農業重現生氣,中毒的環境回復清新,食安危機明顯退去。
老人終於有了健康、快樂、美麗的好家園,回頭看看曾經日夜煩憂的衰老經濟,原來,管它去!那迷惑人的金錢遊戲!

 紅屋   創辦人  謝東興

Read More →

10 Jul 2021 | 理念論壇

「伴農共老」的新願景 「一小屋。半畝田 一群人。桃花源」

「伴農共老」的新願景
「一小屋。半畝田  一群人。桃花源」

「第一章:凋零的農業
一)框框大限縮:農業的唯一價值,農產
@ 農的唯一價值是農產。政府照顧民生,又努力壓低農產價格。務農不划算,農家子弟能出走的一定走,走不成的也得靠打工。農村只剩孤獨老人或失志的酒鬼。農村徹底崩潰。「農村好、農家樂」成了酸苦的古板笑話。@ 只剩農產的農村,人力老化、劣化,面對進口,更是不堪一擊。@ 農村景觀、農村文化蕩然無存。村廟被地皮或政客接收。村內人氣凋零,村外違建橫行
二)商業包裝:村姑粉妝賣相
@ 商,完全操控農。賣相好,斤兩重,成唯一追求。農人種田,純為賣錢,自己也不吃。@ 農藥、化肥、成長素、基改⋯,任何可以增加產量,美化外觀的方法,都被使用。種類之多,範圍之廣,實非任何檢驗所能控管。@ 這些毒豈只污染農產品,更毀了大地。土壤不再是萬物滋生的地母,植物孤零零吃營養、長肥肉,與飼料雞無異。雞靠藥抗菌,菜靠藥抗蟲。渾身病,缺元氣的菜,入人口,福禍已定。@ 農人的教育水平根本無法理解這些毒的內涵,無知的濫用,甚至也摧毀自己的健康。
三)農的殘餘資產:賣地脫離
@ 百業競比,農遠遠落後。唯一可以風光的,只剩「賣地」。不論重劃變地目、蓋違章工廠或農舍,反正,不作農就更好。@ 甚至農舍或休閒農場等等國家法規也難掩其「棄農轉建」的潛意識期待。農的賤,舉國皆明,只剩官員不便承認。
第二章:人類老化
一)老化的事實:
@ 現代醫學讓老人「慢死」,現代社會讓青年「少生」。人口結構遂從穩定正三角,轉為不穩倒三角@ 1955前後的台灣高峰嬰兒潮,雖也創出經濟奇蹟,如今轉眼將退休。以前錢賺飽飽供養人,今後閒閒沒事被供養?
二)老化的窘困
@ 退休人既面對自身老化,更面對金融危機、景氣蕭條、健保破產等威脅。
@ 醫學與慢性病讓長照時間拖長,而子孫單薄與經濟看衰,讓長照未啟動已深陷陰影。
@ 人老的同時,產業也衰老。一生咤侘風雲,如今蕭條寧靜。習慣都市生活的家人,夫妻子女各有路,如今賦閒了,反顯尶尬。除了上網、看報、發嘮騷,還真解脫不了「三四等公民」的被冷嘲。
@ 每天沒事遐想,疑神健康,怕錢減少。外煩內憂,身與心既衰且傷。老人的困窘,逐步成形。兒女擔怕,保持距離,更加疏離。
第三章:兩老相碰:同病相憐或互補所需?
@ 凋零的農,需要新資源,錢與人。退休老人正投其所需。
@ 老人難解的慢性病正是因飲食失衡與缺乏運動。農,正可投其所需。
@ 老人入農,論農產產出,當然無競爭力。但若論其他價值的開發,如餐飲、景觀、休閒、文化⋯,則老人正好適任。正   是農幫老,老幫農。
@ 科學新知,如自然農法,正可翻新走入死境的農業。這事,舊農不行,讀書的退休新農正好擅長。
@ 工具的精進,讓農作不再需要大蠻力。這給文弱的退休老人解了套,讓他們可以享受農作。
@ 退休老人一但能在田間立足,良化了大地,活化了鄉間。自己變健康,生活多元而快樂,開啟生命第二春,子孫將不只放心,更會想分享投靠。起因追求自己幸福,終則造福家人與家國,堪稱「老人革命」。
第四章:伴農共老兩階實驗:
Q-Camp農場  for weekendVilla農場  for long stay農/食/住的全新整合,由有腦力、財力的退休老人操盤,則老人轉為健康有活力,疏淡的兒孫歡喜來聚,凋弊的農業重現生氣,中毒的環境回復清新,食安危機明顯退去。老人終於有了健康、快樂、美麗的好家園,回頭看看曾經日夜煩憂的衰老經濟,原來,管它去!那迷惑人的金錢遊戲!
一)伴農共老的環境準則 : 房子小,環境寬大;零排廢,友善循環
友善建築:現代建築對環境的破壞,往往很大。尤其水泥或化工建材。也因此挑起農地能否蓋屋的極大爭議。行動木屋一但不再使用,能讓農地簡易復原,友善土地不破壞。停車道路空間採用級配粗石,快濾水不傷環境。零排廢:固態廢以好氧堆肥,再回歸土地。零排廢的落實,起於科學的系統了解,再經異業的完整規劃。一但完成,啟動只在舉手之勞。生態溝圳:生態池既供排廢,又能儲水、種植、養魚,甚至屋前水景。液態則以稀釋直接澆灌。二者既添土地肥份,更藉微生物活化土壤。綠能應用:科技太陽能仍然高耗能、低效益,我們寧採更務實的低碳方案。如火箭爐供熱水。用廢木燒,統一供應熱水。出奇的方便,出奇的高效。社區熱水採火箭爐,燒木材。2~4戶共用一爐。紅屋工廠有大量小木廢料,幾小塊便能供應一整天的熱水。方便的程度,對現代人是大驚奇。如此,一來,既省瓦斯也省電,二來,自然牽引鄰里好互動,三來,親手燒木材對現代人有種莫名的感動。推綠能,誘之以利絕對不如盪之以情,而真熱情只能來自生活的感動。二)伴農共老的文化內涵 :
食住文化: 吃得好,才能住得穩。行動木屋的第一空間便是「三喜食堂」,開放廚房。有最佳的作菜環境與配備(烹煮設備、食材儲備、精緻餐具),更有頂級的用餐環境與桌椅。除了提供飲食,食堂更可容納多人及活動,活絡家人與親友的感情交流。是長久愉悅居住的最大關鍵。可食地景:菜園即花園,可觀賞又可食。將菜園當作景觀般的規劃,是世界潮流也是生活美感與實用的完美表現。鄰里互動:屋內有三喜食堂,共食茶敘;屋外有大樹下平台,望雲閒談;菜園相鄰,經驗、知識、體能、收成⋯,隨機互換。鄰里感情的累積,非來自道德的督促,而來自生活的寬大與互助。而這正是好環境的至大功能。二)伴農共老的具體實踐 : Q-Camp農場 + Villa農場
伴農共老農場空間分四大類:
公共區:有出入大門/圍牆、6米道路、老樹休憩區。甚至暫保留約300坪,待日後社區成熟後,規劃公共活動設施。木屋區:共6棟三院與7棟單院。單院適輕簡短住。三院則既適合全家長住,也可團體分享共住。緩衝區:停車場、生態池(排廢與灌溉用)、屋前/屋後綠地(設有堆肥桶與火箭爐熱水器)種植區:蔬菜區、瓜棚區、果樹區、水生區(生態池)[實驗一]  Q-Camp農場
假日農夫、市民農場的精緻版,是退休老人下田的入門實驗[實驗二]  Villa農場
long stay或退休長住,由健康老化、互助共老而營造精彩社區的實驗營地紅屋   創辦人  謝東興

Read More →

10 Jul 2021 | 媒體報導

【DECOmyplace】最適合台灣環境的原木行動木屋

【DECOmyplace】最適合台灣環境的原木行動木屋

走訪台灣鄉野間,一眼望盡美麗風光,卻時常被突兀的鐵皮屋和水泥建築給打敗…。
 
內文詳見:https://decomyplace.com/n.php?id=4014

Read More →

21 Jun 2021 | 理念論壇

「小建築」的生活實驗

「小建築」的生活實驗

我的「小建築」如何成形?
 
當我把老家拆了,好不容易新宅完成,大夢成了,眾人欽羨的眼光也有了。然而躊躇滿志的同時,也生起了另一種感傷,原來再怎麼漂亮的房子,少了熱絡的人氣,反倒顯得淒清。終究我又碰上了一個新難題。
 
我開始明白,原來那不是建築問題,而是環境周遭與社會問題的衍生。解答在哪裡?我不知。但悶的感覺讓我警覺,若就此老死台北,將是一生的沈淪。
 
幾年後,我選大甲溪上的石岡,算鄉下,卻離都會不遠;有大山水的野味,卻也有寬舒腳車道的人工文明,是個可經營生活厚度的鄉下。
 
放棄所有傳統住宅的思維,建材我選擇木、鋼、玻璃,屋型則採貨櫃概念,但我堅持長住的機能與細節。從開始每週住一兩天到幾乎不回台北,而房子的外型與內容也一再更新。我逐步對外開放,交流各方見解;也逐步探索是否也可能成為可營利的新產業。
 
「行動木屋」的新契機
 
Tiny house在歐美很風行,與tree house、camping hut成了人們好玩的家家酒遊戲。但台灣人生活較沈重,須要「桃花源」才夠瞧。許多人辛苦一輩子,求的是豪情一搏,在山林或田間,濃重的蓋起大大的洋房或木屋。短暫豪情一旦退去,結局總是蕭條與退離。
 
我決定師法歐美的tiny house的「輕」,財務、時間、維護都「輕」,但可承受的生活必須「厚重」。我名之「行動木屋」,除了木屋本體輕盈好移動外,更能鼓勵主人歡心行動。
 
財務輕,甚至幾十萬就能解決一切基本的生活問題。時間輕,託工廠預製之便,現場一天完工。維護輕,因室內精簡、建材順天性,維護近乎零。此外,無水泥舖面,也避用化學品,環境破壞也輕到近乎零。
至於生活的厚重,我極度注重「食堂」與「開窗」,儘管木屋極小,這倆者一定佔據最大、也最好的空間。好蔬果、好料理、好桌席、好窗景、甚至不知不覺的涼風徐徐,都能讓人宛如仙境,不論自住或接待親友,都有極驚人的震懾力。此中尤其食堂,則是我們的最大挑戰,也是最大的自豪。
 
本來我就認為,外食的流行是「偽」食物的溫床。既歡喜到了田間,豈可再外食?但烹煮?許多人早因喪失自信,聞之色變。烹煮真的這麼難?這恐怕要責怪眾多的料理教室了,為了商業包裝,料理被神化,價格也就拉高了。我堅信料理應返樸歸真,從自己已知的,再四處訪查,再多方實驗,一再出新。我堅持「三餐自理」,要求不開伙的年輕員工上廚,而且設定時間,一再驗證選用的烹煮器具以及廚具規劃。
逐漸的,雖沒有米其林餐廳的豪華,卻有勝過米其林的清新美味,而且天天、餐餐如此。我堅持,沒有正常餐食,遑論生活品質。
 
食堂講吃,開窗論景。而當二者合成一氣時,便是身心靈的全面提攜。精神生活不只窗下閱讀,也可以是用餐時的賞心悅目。當然,若飯桌轉成茶席,一樣地方不同情趣,生活便更加寫意。
吃得順,自然住得穩。「行動木屋」讓都市人愉悅的融入鄉下,成為鄉間的新亮點,讓鄉間不再是落伍的代名詞,讓鄉間成為下一時代嶄新文明的新舞台。第一起步,我們做到了。
 
隈研吾在「小建築」一書,強力鼓吹人的尺度,自立自主的小建築。他甚至直指21世紀將是小建築的時代,20世紀風光奪人的「大建築」,以及背後的「大官僚機制」,將因百病俱發而被淘汰。幾年來,純因追求各人生命的自由與廣度,無意間也契合了久來我尊敬的大師的觀點。而實質上,人的尺度,我們大約是做到了。兩年來,從2人偶住,到6人常住,這些「行動木屋」都給了良好支援。但自立自主上,雖也早有想法,但白天不點燈、免用冷氣、活用灌溉水與地下水等,已略有所成,但遺憾,太陽能的應用一直不順意。然而,老觀念的燃燒木材,我們正在實驗其精準操作的可能性。的確,我們真的希望,終有一天真的可以拔掉大政府大體系控管的維生管線,讓居住能實質自立,讓生存享有寬廣自由。

紅屋 創辦人 謝東興

Read More →

10 Jul 2021 | 理念論壇

食農整合-下鄉住

食農整合-下鄉住

窮山惡水也不凋蔽
 
仰慕大師建築,一群台灣建築人在瑞士深山奔坡。離開山下小鎮足足兩個多小時,彎延小路,峭壁掛瀑,連颱風天走過太魯閣的我,都不由讚嘆驚呼。建築位在一個疏散的小村落。領航的解說老師好奇感言,「真不懂,這些瑞士人去哪兒上班?」。
哪兒都不用去!就在這窮山惡水裡!
我們一群近40不就主動送上門?而我們也只能算後進一小撮,因為前呼後擁的人還更多呢!
這全發生在窮山惡水裡,較諸鐘錶,還更是瑞士的奇蹟。鐘錶只是換錢,但這裡,錢之上,還有更多引人欽羨的生活大滿意。圈谷內,農家散處,哪些是民宿?間或設計突出,明顯是更有錢人的別墅。Zumtor的溫泉是這裡巨大建築,但掩在地形與樹叢裏,倒是小教堂更突出。郵局巴士站的候車亭竟是大原木以斧頭劈成,手感極佳。農人也是木匠,不是只有古中國才有?唯一唐突,一棟鋼構廠房,據說是啤酒廠。除了水,這裡還有麥呢!
 
 
農的產值是什麼?
 
在台灣,唯一答案「農產品」。假使把這答案套入瑞士,那瑞士人的所得將甚至不如依索匹亞。
「自然農法」之父,福岡正信強烈聲示,除了農產品產出,農還有更多、更大的價值必須被正視。瑞士的農,大處與山水、民風相互表裡,小處與餐飲、民宿合成一氣,儼然世界頂級國家,無人猜疑。
旅居瑞士11年的友人曾感嘆,國人以為法國葡萄酒是全球第一,爭相追逐,哪知更好的產於瑞士,但他們不外銷。
一切以外銷為榮的台灣,何等逆向的問題!
在台灣,農的唯一價值只有農作物(農地賣出則是殘餘家產的了結)。於是人口討生外移,村落凋蔽。人力不濟,耕種全委農藥、化學。換工互助也不再,村民形同陌路。凋蔽的豈只房子,更是心靈深處。
小農、有機農成了政府或商場吹捧的明星。但杯水車薪,除了收入可能比較多外,大環境的改善,一點也不明顯。至於熱鬧的各種認証,還沒幫上農村多少,威信早已被官商利益摧殘近呼滅了頂。
農村小孩繼續往外送,農業依舊沒有未來。
 
 
食農整合,是第一道曙光
 
大量種的,專供都市人。自己吃的,另外種。農人為了自己的健康安全,還懂起碼的食農道理。
都市人市場買菜,一兩塊錢便分高下。用餐時,賤便當、高餐館,價差可達十百倍。顯然,都市人對農產品的了解近似白痴,高下選擇則全被包裝形象操控。
最近出了一股小時尚,知青與小農結盟,在都市角落開了濃濃文創味的餐飲店。無疑,是食農整合的一大躍進。然而值得擔憂的,整個風潮,文創包裝的味道太重,農產品背後,農的深厚價值依舊乏人關心。
食農合一,歐洲高檔品酒或堪比擬。酒,順口愉悅是初階。高階則品鑒風味的多元與層次,於是不同風土、不同人文釀出的便有不同的韻味。於是食農碰出了地域感情。近年來,歐洲有名酒廠爭相拜大師在自己的葡萄園區起大樓,呼喚全球人士,千里迢迢來親身體驗產地的酒文明。這商業行為可能對,可能錯,端看執事者的內涵。但它透露一大啟示,吃,只是農的一個小起點。後面能經營的還更多哩!
 
 
市民農場,還有更大的格局?
 
市民農場不只台北、台中有,全球都市一旦大了,便自然有需求。沒地的香港,甚至樓頂、陽台彈丸之地,也成了農場的號召。
農場內一群都市人各擁一塊小地,各找各的回收料來圍成菜圃。澆水、除草、施肥⋯,各有各自喜愛的寶貝蔬菜。終於有大收成,是他們的驕傲;不施農藥,則是他們的自豪。
然而,這裡沒有樹蔭、房舍可供休息,也沒人會種花、造景來怡情養性。農場是純純粹粹的工作塲域,種菜的成就是第一目的。於是,來農場的都市人,除了上下田的交通、翻土的體力、陽光的酷晒,更要承受農技不如人的心理壓力。沒多久,許多人又逃離了。於是,農又更加疏遠了。
於是市民農場永遠是那個僵僵的表情,要價不高,但需求也不怎麼好。
 
 
把VILLA引進田裏來? 
 
Villa多在幽靜的山林裡。但東南亞有villa就在田中央,住客在高雅房內坐看粧稼人與田園的動態美,有活鮮鮮且多樣的滿足,都市人很著迷。
這景況若移到台灣,鐵定嚇壞農政單位。他們肩負一道大使命,嚴守農田不準任何非農使用。然而政府重商輕農的取向,鮮明而現實,許多農田早已毀成廉價的工廠,拼那僵化的活路,「廉價外銷」。中部遍野無數的鐵皮屋,十之八九便是這樣的違章工廠。
至於經合法允許的所謂「農舍」,諷刺的,應該沒有一間會蠢到作農業用途。悲哀的是,這些農田也大都被鋼筋水泥徹底毀壞,一切既合法,也公開。
顯然,在強大工商的夾擊下,農,進退全失了據。
 
 
假使市民農場與VILLA作結合?
 
現代人大都活在都市,壓力與苦悶,促使大家渴望休息,休息就想往鄉下去。短的,兜風、泡湯、踏青、住民宿、打禪、出國解悶。長的,買塊地,想種菜,想養生,也想蓋個villa,好招呼朋,也好休息。
田中央的villa,若不涉執法取締,就算是我們的農政官員,只要有機緣,私底下鐵定也想住。
劃時代大創意,把握市民農場的活力,結合villa的溫馨與美麗,讓農、食、住相扣成一道良善的循環。
 
農:是無農藥、少肥料。讓土壤回復生機,讓植物健康成長,讓動物多元發展。讓農融入大自然,讓「幽然見南山」的詩意,遊蕩生活間。
 
食:健康之外,還有親自種的恬美。新鮮之外,原味的變化多元開啟味蕾的欣喜無限。而迷人的餐飲,更扣住家人或朋友的心,家的熱情於焉產生。
 
住:房子漂亮不只愉悅主人家的眼睛,更要愉悅環境。設備舒服也不只為了主人家,也要不傷害環境。房子能與環境友善共存,人就能穩住、久住,而生感情,而感情再回饋養護環境,共養共生。良性循環由此開始。
而這不就堪比瑞士!
 
 
假使農場villa由退休族進住?
嬰兒銳減而老人大增,人口老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。已屬老人的,面對未來毫無頭緒,以苦笑打發茫然。無可奈何,等吃、等睡、等兒女。
雖然也有不少老人,錢財無憂、氣勢旺,國內、國外玩不停。除了證明體力不差外,少了兒孫關愛,應也是說不出的痛吧!
這時代,何只親子關係不熱絡,能談心事的朋友恐更少。「賺了錢,賠了情」恐是這代老人的寫照。成耶?敗耶?夜深人靜也想不明。
 
等等等,沒意義。玩玩玩,沒真歡喜。倒不如進住「農場villa」。好多的好理由:
1)前段人生,為錢與別人;後段,為自己的身體與心靈。
2)農,鍛練身體。食,養生。住,養神。
3)應用科學巧智的自然農法,不但老人身體能勝任,老人的頭腦將更進化。
4)靜下心來探索「食」,人生開始享受真品味。以此招待朋友,贏得敬重。以此招呼兒孫,滿堂熱情。
5)穩下來經營「住」,終於明白住宅不必大。大了,費財、費神、費體力,甚至傷環境。住宅只要巧,3件東西裝得了:
一)食堂好食
二)親友感情
三)窗外美景
6)欣喜住下,與鄰居同天地。農交流,食交換,到無所不能談。這麼好的生活圈就在你手裡。還須到處遊覽當高級?還須害怕老了沒人理?
 
鄉下能給我們的滿足,從基本口腹到高階性靈。50年來的工業化,追逐錢,人們走出農村,落腳都市,以都市的角度與價值擠壓農村,終於城鄉處處彌漫著高度不安。無數的人,有錢沒錢,總是住不安,車子來去,到處晃蕩。
倒不如探索「食農」,好好到鄉下去,起碼住幾晚。

Read More →

10 Jul 2021 | 媒體報導

【EVERYDAY OBJECT】來自台灣團隊的「行動木屋」- FAMWOOD 輕式住宅帶你重返自然本質

【EVERYDAY OBJECT】來自台灣團隊的「行動木屋」- FAMWOOD 輕式住宅帶你重返自然本質

假如你喜歡我們去年介紹的 Muji Hut,別急著羨慕日本人,台灣也有值得關注的「行動木屋」!....
 
內文詳見:https://www.everydayobject.us/2016/03/02/taiwan-famwood-hut/

Read More →

21 Jun 2021 | 媒體報導

【見學館】FAMWOOD紅屋》行動木屋Villa農場,食農整合的自然住宅

【見學館】FAMWOOD紅屋》行動木屋Villa農場,食農整合的自然住宅

提到「食農」,很容易聯想到標榜不施農藥和化肥的小農、有機農,或是號召從都市...
 
內文詳見:http://www.housearch.net/to/read?id=709

Read More →

10 Jul 2021 | 媒體報導

【iBT數位建築雜誌】“Tiny house”小建築風潮 行動木屋組出住宅新型式

【iBT數位建築雜誌】“Tiny house”小建築風潮 行動木屋組出住宅新型式

“Tiny house”小建築風潮 行動木屋組出住宅新型式-在歐美或其他亞洲國家...
 
內文詳見:http://www.ibtmag.com.tw/new_article.asp?ar_id=25628

Read More →

10 Jul 2021 | 媒體報導

【TVBS】5坪大現代農舍 民眾試住後再買

【TVBS】5坪大現代農舍 民眾試住後再買

5坪大現代農舍 民眾試住後再買-房地產價格高燒不退,想在市區買房,口袋要夠深...
 
內文詳見: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life/519990

Read More →

21 Jun 2021 | 媒體報導

【50+生活誌】15坪的療癒幸福!謝東興:50後蓋小木屋,房子可小但自然要大

【50+生活誌】15坪的療癒幸福!謝東興:50後蓋小木屋,房子可小但自然要大

「小屋大自然」的新觀念,台灣也開始實踐!93歲畫家塔莎‧杜朵的山居歲月,勾起許多人對退休後鄉間生活的嚮往。這回,50+來到台中石崗東豐綠色走廊后豐鐵馬道旁,拜訪住在小屋大庭院的65歲謝東興,他和許多50世代一樣,年輕時為工作從故鄉移居都市,中年後,創立了以木屋為居住型態的OnOnNature泱泱自然園區,再度追求心中理想生活——回歸自然。過去是經營辦公桌椅和家具設計事業的謝東興,40幾歲時面臨產業出走的關卡,最後,他選擇留在台灣的原因是:「步入中年後,該思考的是人生為什麼要這麼拚,生活才是最基本的,賺錢可以放在其次了。」....
 
內文詳見:https://www.fiftyplus.com.tw/articles/index/16818

Read More →

10 Jul 2021 | 媒體報導

【商業周刊】讓人捨120坪豪宅,也要搬進的迷你小屋紅什麼?

【商業周刊】讓人捨120坪豪宅,也要搬進的迷你小屋紅什麼?

讓人捨120坪豪宅,也要搬進的迷你小屋紅什麼?現在許多人們的答案,超乎你的想像。
 
內文詳見:https://www.businessweekly.com.tw/archive/Article/Index?StrId=7002064

Read More →

21 Jun 2021 | 理念論壇

【布蘭達&維尼】 迷你行動木屋適合極簡人嗎?

【布蘭達&維尼】
迷你行動木屋適合極簡人嗎?

您心中也有木屋的夢想嗎? 來電預約行動木屋參訪。

Read More →

10 Jul 2021 | 媒體報導

【東森新聞】 不到半天就蓋好 • 移動木屋如迷你版公寓

【東森新聞】
不到半天就蓋好 • 移動木屋如迷你版公寓

Read More →

10 Jul 2021 | 媒體報導

【豐盟新聞】 行動木屋體驗園區 跳脫現代建築固有想像

【豐盟新聞】
行動木屋體驗園區 跳脫現代建築固有想像

Read More →

10 Jul 2021 | 媒體報導

【中天新聞】 「半農生活」從擁有「行動木屋」開始

【中天新聞】
「半農生活」從擁有「行動木屋」開始

Read More →

10 Jul 2021 | 媒體報導

【非凡新聞】 親近自然友善土地 輕裝負擔行動木屋

【非凡新聞】
親近自然友善土地 輕裝負擔行動木屋

Read More 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