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「小建築」如何成形?
當我把老家拆了,好不容易新宅完成,大夢成了,眾人欽羨的眼光也有了。然而躊躇滿志的同時,也生起了另一種感傷,原來再怎麼漂亮的房子,少了熱絡的人氣,反倒顯得淒清。終究我又碰上了一個新難題。
我開始明白,原來那不是建築問題,而是環境周遭與社會問題的衍生。解答在哪裡?我不知。但悶的感覺讓我警覺,若就此老死台北,將是一生的沈淪。
幾年後,我選大甲溪上的石岡,算鄉下,卻離都會不遠;有大山水的野味,卻也有寬舒腳車道的人工文明,是個可經營生活厚度的鄉下。
放棄所有傳統住宅的思維,建材我選擇木、鋼、玻璃,屋型則採貨櫃概念,但我堅持長住的機能與細節。從開始每週住一兩天到幾乎不回台北,而房子的外型與內容也一再更新。我逐步對外開放,交流各方見解;也逐步探索是否也可能成為可營利的新產業。
「行動木屋」的新契機
Tiny house在歐美很風行,與tree house、camping hut成了人們好玩的家家酒遊戲。但台灣人生活較沈重,須要「桃花源」才夠瞧。許多人辛苦一輩子,求的是豪情一搏,在山林或田間,濃重的蓋起大大的洋房或木屋。短暫豪情一旦退去,結局總是蕭條與退離。
我決定師法歐美的tiny house的「輕」,財務、時間、維護都「輕」,但可承受的生活必須「厚重」。我名之「行動木屋」,除了木屋本體輕盈好移動外,更能鼓勵主人歡心行動。
財務輕,甚至幾十萬就能解決一切基本的生活問題。時間輕,託工廠預製之便,現場一天完工。維護輕,因室內精簡、建材順天性,維護近乎零。此外,無水泥舖面,也避用化學品,環境破壞也輕到近乎零。
至於生活的厚重,我極度注重「食堂」與「開窗」,儘管木屋極小,這倆者一定佔據最大、也最好的空間。好蔬果、好料理、好桌席、好窗景、甚至不知不覺的涼風徐徐,都能讓人宛如仙境,不論自住或接待親友,都有極驚人的震懾力。此中尤其食堂,則是我們的最大挑戰,也是最大的自豪。
本來我就認為,外食的流行是「偽」食物的溫床。既歡喜到了田間,豈可再外食?但烹煮?許多人早因喪失自信,聞之色變。烹煮真的這麼難?這恐怕要責怪眾多的料理教室了,為了商業包裝,料理被神化,價格也就拉高了。我堅信料理應返樸歸真,從自己已知的,再四處訪查,再多方實驗,一再出新。我堅持「三餐自理」,要求不開伙的年輕員工上廚,而且設定時間,一再驗證選用的烹煮器具以及廚具規劃。
逐漸的,雖沒有米其林餐廳的豪華,卻有勝過米其林的清新美味,而且天天、餐餐如此。我堅持,沒有正常餐食,遑論生活品質。
食堂講吃,開窗論景。而當二者合成一氣時,便是身心靈的全面提攜。精神生活不只窗下閱讀,也可以是用餐時的賞心悅目。當然,若飯桌轉成茶席,一樣地方不同情趣,生活便更加寫意。
吃得順,自然住得穩。「行動木屋」讓都市人愉悅的融入鄉下,成為鄉間的新亮點,讓鄉間不再是落伍的代名詞,讓鄉間成為下一時代嶄新文明的新舞台。第一起步,我們做到了。
隈研吾在「小建築」一書,強力鼓吹人的尺度,自立自主的小建築。他甚至直指21世紀將是小建築的時代,20世紀風光奪人的「大建築」,以及背後的「大官僚機制」,將因百病俱發而被淘汰。幾年來,純因追求各人生命的自由與廣度,無意間也契合了久來我尊敬的大師的觀點。而實質上,人的尺度,我們大約是做到了。兩年來,從2人偶住,到6人常住,這些「行動木屋」都給了良好支援。但自立自主上,雖也早有想法,但白天不點燈、免用冷氣、活用灌溉水與地下水等,已略有所成,但遺憾,太陽能的應用一直不順意。然而,老觀念的燃燒木材,我們正在實驗其精準操作的可能性。的確,我們真的希望,終有一天真的可以拔掉大政府大體系控管的維生管線,讓居住能實質自立,讓生存享有寬廣自由。
紅屋 創辦人 謝東興
窮山惡水也不凋蔽
仰慕大師建築,一群台灣建築人在瑞士深山奔坡。離開山下小鎮足足兩個多小時,彎延小路,峭壁掛瀑,連颱風天走過太魯閣的我,都不由讚嘆驚呼。建築位在一個疏散的小村落。領航的解說老師好奇感言,「真不懂,這些瑞士人去哪兒上班?」。
哪兒都不用去!就在這窮山惡水裡!
我們一群近40不就主動送上門?而我們也只能算後進一小撮,因為前呼後擁的人還更多呢!
這全發生在窮山惡水裡,較諸鐘錶,還更是瑞士的奇蹟。鐘錶只是換錢,但這裡,錢之上,還有更多引人欽羨的生活大滿意。圈谷內,農家散處,哪些是民宿?間或設計突出,明顯是更有錢人的別墅。Zumtor的溫泉是這裡巨大建築,但掩在地形與樹叢裏,倒是小教堂更突出。郵局巴士站的候車亭竟是大原木以斧頭劈成,手感極佳。農人也是木匠,不是只有古中國才有?唯一唐突,一棟鋼構廠房,據說是啤酒廠。除了水,這裡還有麥呢!
農的產值是什麼?
在台灣,唯一答案「農產品」。假使把這答案套入瑞士,那瑞士人的所得將甚至不如依索匹亞。
「自然農法」之父,福岡正信強烈聲示,除了農產品產出,農還有更多、更大的價值必須被正視。瑞士的農,大處與山水、民風相互表裡,小處與餐飲、民宿合成一氣,儼然世界頂級國家,無人猜疑。
旅居瑞士11年的友人曾感嘆,國人以為法國葡萄酒是全球第一,爭相追逐,哪知更好的產於瑞士,但他們不外銷。
一切以外銷為榮的台灣,何等逆向的問題!
在台灣,農的唯一價值只有農作物(農地賣出則是殘餘家產的了結)。於是人口討生外移,村落凋蔽。人力不濟,耕種全委農藥、化學。換工互助也不再,村民形同陌路。凋蔽的豈只房子,更是心靈深處。
小農、有機農成了政府或商場吹捧的明星。但杯水車薪,除了收入可能比較多外,大環境的改善,一點也不明顯。至於熱鬧的各種認証,還沒幫上農村多少,威信早已被官商利益摧殘近呼滅了頂。
農村小孩繼續往外送,農業依舊沒有未來。
食農整合,是第一道曙光
大量種的,專供都市人。自己吃的,另外種。農人為了自己的健康安全,還懂起碼的食農道理。
都市人市場買菜,一兩塊錢便分高下。用餐時,賤便當、高餐館,價差可達十百倍。顯然,都市人對農產品的了解近似白痴,高下選擇則全被包裝形象操控。
最近出了一股小時尚,知青與小農結盟,在都市角落開了濃濃文創味的餐飲店。無疑,是食農整合的一大躍進。然而值得擔憂的,整個風潮,文創包裝的味道太重,農產品背後,農的深厚價值依舊乏人關心。
食農合一,歐洲高檔品酒或堪比擬。酒,順口愉悅是初階。高階則品鑒風味的多元與層次,於是不同風土、不同人文釀出的便有不同的韻味。於是食農碰出了地域感情。近年來,歐洲有名酒廠爭相拜大師在自己的葡萄園區起大樓,呼喚全球人士,千里迢迢來親身體驗產地的酒文明。這商業行為可能對,可能錯,端看執事者的內涵。但它透露一大啟示,吃,只是農的一個小起點。後面能經營的還更多哩!
市民農場,還有更大的格局?
市民農場不只台北、台中有,全球都市一旦大了,便自然有需求。沒地的香港,甚至樓頂、陽台彈丸之地,也成了農場的號召。
農場內一群都市人各擁一塊小地,各找各的回收料來圍成菜圃。澆水、除草、施肥⋯,各有各自喜愛的寶貝蔬菜。終於有大收成,是他們的驕傲;不施農藥,則是他們的自豪。
然而,這裡沒有樹蔭、房舍可供休息,也沒人會種花、造景來怡情養性。農場是純純粹粹的工作塲域,種菜的成就是第一目的。於是,來農場的都市人,除了上下田的交通、翻土的體力、陽光的酷晒,更要承受農技不如人的心理壓力。沒多久,許多人又逃離了。於是,農又更加疏遠了。
於是市民農場永遠是那個僵僵的表情,要價不高,但需求也不怎麼好。
把VILLA引進田裏來?
Villa多在幽靜的山林裡。但東南亞有villa就在田中央,住客在高雅房內坐看粧稼人與田園的動態美,有活鮮鮮且多樣的滿足,都市人很著迷。
這景況若移到台灣,鐵定嚇壞農政單位。他們肩負一道大使命,嚴守農田不準任何非農使用。然而政府重商輕農的取向,鮮明而現實,許多農田早已毀成廉價的工廠,拼那僵化的活路,「廉價外銷」。中部遍野無數的鐵皮屋,十之八九便是這樣的違章工廠。
至於經合法允許的所謂「農舍」,諷刺的,應該沒有一間會蠢到作農業用途。悲哀的是,這些農田也大都被鋼筋水泥徹底毀壞,一切既合法,也公開。
顯然,在強大工商的夾擊下,農,進退全失了據。
假使市民農場與VILLA作結合?
現代人大都活在都市,壓力與苦悶,促使大家渴望休息,休息就想往鄉下去。短的,兜風、泡湯、踏青、住民宿、打禪、出國解悶。長的,買塊地,想種菜,想養生,也想蓋個villa,好招呼朋,也好休息。
田中央的villa,若不涉執法取締,就算是我們的農政官員,只要有機緣,私底下鐵定也想住。
劃時代大創意,把握市民農場的活力,結合villa的溫馨與美麗,讓農、食、住相扣成一道良善的循環。
農:是無農藥、少肥料。讓土壤回復生機,讓植物健康成長,讓動物多元發展。讓農融入大自然,讓「幽然見南山」的詩意,遊蕩生活間。
食:健康之外,還有親自種的恬美。新鮮之外,原味的變化多元開啟味蕾的欣喜無限。而迷人的餐飲,更扣住家人或朋友的心,家的熱情於焉產生。
住:房子漂亮不只愉悅主人家的眼睛,更要愉悅環境。設備舒服也不只為了主人家,也要不傷害環境。房子能與環境友善共存,人就能穩住、久住,而生感情,而感情再回饋養護環境,共養共生。良性循環由此開始。
而這不就堪比瑞士!
假使農場villa由退休族進住?
嬰兒銳減而老人大增,人口老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。已屬老人的,面對未來毫無頭緒,以苦笑打發茫然。無可奈何,等吃、等睡、等兒女。
雖然也有不少老人,錢財無憂、氣勢旺,國內、國外玩不停。除了證明體力不差外,少了兒孫關愛,應也是說不出的痛吧!
這時代,何只親子關係不熱絡,能談心事的朋友恐更少。「賺了錢,賠了情」恐是這代老人的寫照。成耶?敗耶?夜深人靜也想不明。
等等等,沒意義。玩玩玩,沒真歡喜。倒不如進住「農場villa」。好多的好理由:
1)前段人生,為錢與別人;後段,為自己的身體與心靈。
2)農,鍛練身體。食,養生。住,養神。
3)應用科學巧智的自然農法,不但老人身體能勝任,老人的頭腦將更進化。
4)靜下心來探索「食」,人生開始享受真品味。以此招待朋友,贏得敬重。以此招呼兒孫,滿堂熱情。
5)穩下來經營「住」,終於明白住宅不必大。大了,費財、費神、費體力,甚至傷環境。住宅只要巧,3件東西裝得了:
一)食堂好食
二)親友感情
三)窗外美景
6)欣喜住下,與鄰居同天地。農交流,食交換,到無所不能談。這麼好的生活圈就在你手裡。還須到處遊覽當高級?還須害怕老了沒人理?
鄉下能給我們的滿足,從基本口腹到高階性靈。50年來的工業化,追逐錢,人們走出農村,落腳都市,以都市的角度與價值擠壓農村,終於城鄉處處彌漫著高度不安。無數的人,有錢沒錢,總是住不安,車子來去,到處晃蕩。
倒不如探索「食農」,好好到鄉下去,起碼住幾晚。
假如你喜歡我們去年介紹的 Muji Hut,別急著羨慕日本人,台灣也有值得關注的「行動木屋」!....
內文詳見:https://www.everydayobject.us/2016/03/02/taiwan-famwood-hut/
提到「食農」,很容易聯想到標榜不施農藥和化肥的小農、有機農,或是號召從都市...
內文詳見:http://www.housearch.net/to/read?id=709
“Tiny house”小建築風潮 行動木屋組出住宅新型式-在歐美或其他亞洲國家...
內文詳見:http://www.ibtmag.com.tw/new_article.asp?ar_id=25628
5坪大現代農舍 民眾試住後再買-房地產價格高燒不退,想在市區買房,口袋要夠深...
內文詳見: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life/519990
「小屋大自然」的新觀念,台灣也開始實踐!93歲畫家塔莎‧杜朵的山居歲月,勾起許多人對退休後鄉間生活的嚮往。這回,50+來到台中石崗東豐綠色走廊后豐鐵馬道旁,拜訪住在小屋大庭院的65歲謝東興,他和許多50世代一樣,年輕時為工作從故鄉移居都市,中年後,創立了以木屋為居住型態的OnOnNature泱泱自然園區,再度追求心中理想生活——回歸自然。過去是經營辦公桌椅和家具設計事業的謝東興,40幾歲時面臨產業出走的關卡,最後,他選擇留在台灣的原因是:「步入中年後,該思考的是人生為什麼要這麼拚,生活才是最基本的,賺錢可以放在其次了。」....
內文詳見:https://www.fiftyplus.com.tw/articles/index/16818
讓人捨120坪豪宅,也要搬進的迷你小屋紅什麼?現在許多人們的答案,超乎你的想像。
內文詳見:https://www.businessweekly.com.tw/archive/Article/Index?StrId=700206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