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農整合-下鄉住

食農整合-下鄉住

10 Jul 2021 | 理念論壇

窮山惡水也不凋蔽
 
仰慕大師建築,一群台灣建築人在瑞士深山奔坡。離開山下小鎮足足兩個多小時,彎延小路,峭壁掛瀑,連颱風天走過太魯閣的我,都不由讚嘆驚呼。建築位在一個疏散的小村落。領航的解說老師好奇感言,「真不懂,這些瑞士人去哪兒上班?」。
哪兒都不用去!就在這窮山惡水裡!
我們一群近40不就主動送上門?而我們也只能算後進一小撮,因為前呼後擁的人還更多呢!
這全發生在窮山惡水裡,較諸鐘錶,還更是瑞士的奇蹟。鐘錶只是換錢,但這裡,錢之上,還有更多引人欽羨的生活大滿意。圈谷內,農家散處,哪些是民宿?間或設計突出,明顯是更有錢人的別墅。Zumtor的溫泉是這裡巨大建築,但掩在地形與樹叢裏,倒是小教堂更突出。郵局巴士站的候車亭竟是大原木以斧頭劈成,手感極佳。農人也是木匠,不是只有古中國才有?唯一唐突,一棟鋼構廠房,據說是啤酒廠。除了水,這裡還有麥呢!
 
 
農的產值是什麼?
 
在台灣,唯一答案「農產品」。假使把這答案套入瑞士,那瑞士人的所得將甚至不如依索匹亞。
「自然農法」之父,福岡正信強烈聲示,除了農產品產出,農還有更多、更大的價值必須被正視。瑞士的農,大處與山水、民風相互表裡,小處與餐飲、民宿合成一氣,儼然世界頂級國家,無人猜疑。
旅居瑞士11年的友人曾感嘆,國人以為法國葡萄酒是全球第一,爭相追逐,哪知更好的產於瑞士,但他們不外銷。
一切以外銷為榮的台灣,何等逆向的問題!
在台灣,農的唯一價值只有農作物(農地賣出則是殘餘家產的了結)。於是人口討生外移,村落凋蔽。人力不濟,耕種全委農藥、化學。換工互助也不再,村民形同陌路。凋蔽的豈只房子,更是心靈深處。
小農、有機農成了政府或商場吹捧的明星。但杯水車薪,除了收入可能比較多外,大環境的改善,一點也不明顯。至於熱鬧的各種認証,還沒幫上農村多少,威信早已被官商利益摧殘近呼滅了頂。
農村小孩繼續往外送,農業依舊沒有未來。
 
 
食農整合,是第一道曙光
 
大量種的,專供都市人。自己吃的,另外種。農人為了自己的健康安全,還懂起碼的食農道理。
都市人市場買菜,一兩塊錢便分高下。用餐時,賤便當、高餐館,價差可達十百倍。顯然,都市人對農產品的了解近似白痴,高下選擇則全被包裝形象操控。
最近出了一股小時尚,知青與小農結盟,在都市角落開了濃濃文創味的餐飲店。無疑,是食農整合的一大躍進。然而值得擔憂的,整個風潮,文創包裝的味道太重,農產品背後,農的深厚價值依舊乏人關心。
食農合一,歐洲高檔品酒或堪比擬。酒,順口愉悅是初階。高階則品鑒風味的多元與層次,於是不同風土、不同人文釀出的便有不同的韻味。於是食農碰出了地域感情。近年來,歐洲有名酒廠爭相拜大師在自己的葡萄園區起大樓,呼喚全球人士,千里迢迢來親身體驗產地的酒文明。這商業行為可能對,可能錯,端看執事者的內涵。但它透露一大啟示,吃,只是農的一個小起點。後面能經營的還更多哩!
 
 
市民農場,還有更大的格局?
 
市民農場不只台北、台中有,全球都市一旦大了,便自然有需求。沒地的香港,甚至樓頂、陽台彈丸之地,也成了農場的號召。
農場內一群都市人各擁一塊小地,各找各的回收料來圍成菜圃。澆水、除草、施肥⋯,各有各自喜愛的寶貝蔬菜。終於有大收成,是他們的驕傲;不施農藥,則是他們的自豪。
然而,這裡沒有樹蔭、房舍可供休息,也沒人會種花、造景來怡情養性。農場是純純粹粹的工作塲域,種菜的成就是第一目的。於是,來農場的都市人,除了上下田的交通、翻土的體力、陽光的酷晒,更要承受農技不如人的心理壓力。沒多久,許多人又逃離了。於是,農又更加疏遠了。
於是市民農場永遠是那個僵僵的表情,要價不高,但需求也不怎麼好。
 
 
把VILLA引進田裏來? 
 
Villa多在幽靜的山林裡。但東南亞有villa就在田中央,住客在高雅房內坐看粧稼人與田園的動態美,有活鮮鮮且多樣的滿足,都市人很著迷。
這景況若移到台灣,鐵定嚇壞農政單位。他們肩負一道大使命,嚴守農田不準任何非農使用。然而政府重商輕農的取向,鮮明而現實,許多農田早已毀成廉價的工廠,拼那僵化的活路,「廉價外銷」。中部遍野無數的鐵皮屋,十之八九便是這樣的違章工廠。
至於經合法允許的所謂「農舍」,諷刺的,應該沒有一間會蠢到作農業用途。悲哀的是,這些農田也大都被鋼筋水泥徹底毀壞,一切既合法,也公開。
顯然,在強大工商的夾擊下,農,進退全失了據。
 
 
假使市民農場與VILLA作結合?
 
現代人大都活在都市,壓力與苦悶,促使大家渴望休息,休息就想往鄉下去。短的,兜風、泡湯、踏青、住民宿、打禪、出國解悶。長的,買塊地,想種菜,想養生,也想蓋個villa,好招呼朋,也好休息。
田中央的villa,若不涉執法取締,就算是我們的農政官員,只要有機緣,私底下鐵定也想住。
劃時代大創意,把握市民農場的活力,結合villa的溫馨與美麗,讓農、食、住相扣成一道良善的循環。
 
農:是無農藥、少肥料。讓土壤回復生機,讓植物健康成長,讓動物多元發展。讓農融入大自然,讓「幽然見南山」的詩意,遊蕩生活間。
 
食:健康之外,還有親自種的恬美。新鮮之外,原味的變化多元開啟味蕾的欣喜無限。而迷人的餐飲,更扣住家人或朋友的心,家的熱情於焉產生。
 
住:房子漂亮不只愉悅主人家的眼睛,更要愉悅環境。設備舒服也不只為了主人家,也要不傷害環境。房子能與環境友善共存,人就能穩住、久住,而生感情,而感情再回饋養護環境,共養共生。良性循環由此開始。
而這不就堪比瑞士!
 
 
假使農場villa由退休族進住?
嬰兒銳減而老人大增,人口老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。已屬老人的,面對未來毫無頭緒,以苦笑打發茫然。無可奈何,等吃、等睡、等兒女。
雖然也有不少老人,錢財無憂、氣勢旺,國內、國外玩不停。除了證明體力不差外,少了兒孫關愛,應也是說不出的痛吧!
這時代,何只親子關係不熱絡,能談心事的朋友恐更少。「賺了錢,賠了情」恐是這代老人的寫照。成耶?敗耶?夜深人靜也想不明。
 
等等等,沒意義。玩玩玩,沒真歡喜。倒不如進住「農場villa」。好多的好理由:
1)前段人生,為錢與別人;後段,為自己的身體與心靈。
2)農,鍛練身體。食,養生。住,養神。
3)應用科學巧智的自然農法,不但老人身體能勝任,老人的頭腦將更進化。
4)靜下心來探索「食」,人生開始享受真品味。以此招待朋友,贏得敬重。以此招呼兒孫,滿堂熱情。
5)穩下來經營「住」,終於明白住宅不必大。大了,費財、費神、費體力,甚至傷環境。住宅只要巧,3件東西裝得了:
一)食堂好食
二)親友感情
三)窗外美景
6)欣喜住下,與鄰居同天地。農交流,食交換,到無所不能談。這麼好的生活圈就在你手裡。還須到處遊覽當高級?還須害怕老了沒人理?
 
鄉下能給我們的滿足,從基本口腹到高階性靈。50年來的工業化,追逐錢,人們走出農村,落腳都市,以都市的角度與價值擠壓農村,終於城鄉處處彌漫著高度不安。無數的人,有錢沒錢,總是住不安,車子來去,到處晃蕩。
倒不如探索「食農」,好好到鄉下去,起碼住幾晚。

參考資料:

相關文章:

推薦文章:

06 Mar 2024

案例分享-屏東竹田

「打拚了大半輩子,最後只想為自己建造一個小天地。」極度炎熱的屏東,屋主選擇住在自然紅屋裡,隨著木、隨著風呼吸,沒有空調的冰冷運轉聲,只有蟬鳴的沁人心脾。而木屋邊就是塘,別人養兒防老,他養鵝樂活。

06 Mar 2024

案例分享-新北淡水

一對崇尚溫柔生產的夫妻,希望讓孩子在最自然的懷抱中誕生,也希望木屋成為他們溫柔的家、他們的產房、與陪伴她成長的天然家園。故事在淡水的綿綿細雨和微冷的那年初春,紅屋的小房間裡,迎來動人的新生命,且正要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