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溝、淺窪、滯洪生態池、多樹,活水循環。村界,500米樹叢屏蔽。村內,大樹插旗。150米環村道,花草樹,蜂蝶鳥,遊園趣。200坪生態池&花果園,種菜、釣魚、交誼。一家一庭or多家共庭,深度休息,無車擾。茶苑講堂,共營共享,身心or錢包,永續成長。
后土村與外世界的介面,設停車、茶苑、講堂、客房。室內&室外渾成一體,建物&自然親和相襯。離開都會紅塵,停好車,眼前,從此世界不一樣。
涉外的人事物,村民合力相濟,全在此打理。也同步確保村內的深度私密&休息。
茶苑,飲品輕食,小憩小聊。講堂,會議、講座、文化交流。二空間交融為一,維護輕盈,內涵更有趣。甚至加入展覽、表演...,天天有驚喜。
村民互動有成,樂分享。親友來訪、來賓導覽or講座、展演,凡有益身心,能加彩生活,藉后土場地,賓主盡歡。條件更勝頂級度假村,能天公地道賺錢,銀髮,樂享尊榮。青年,放心回鄉。
家屋&庭園,就如 indoor & outdoor。屋不與自然相欺or背離,更須親合,相補相濟。
屋,鋼骨木作,天然無垢。與地相接,地基輕盈,減免水泥。庭,則草皮小花,乾淨少蟲。稍遠,流水、小池&樹叢,生機野趣。
一家一庭:
樹籬區隔,60坪的私密。退,宅內,深度休息。進,出外,環村遊園、交誼菜園or迎賓茶苑。13坪屋,設備全,長住自理。後院,乘涼or眺望。花園,大景已成,小景自己玩。
多家共庭:
共享園林菜園,群居又獨立,土地較侷促,經濟款的小權變。
全村水保,減免水泥,代以草溝、淺窪&環流水池,盼人的居住與植物,能合力改善水的永續循環。
全村植栽,依家>庭>園>林的順序,離屋近,則疏簡成小草小花,減免溼氣蟲擾。反之,越遠,則越密越高,力求生態的多元精彩。而植栽的選擇,則盡量可食、可用、可賞,強化與人的生存關係。
環村遊園:
道路改為人行曲徑,大樹下,種百花,設椅凳。花、蜂、蝶、鳥、人,天天有不期而遇的驚喜。自然賞析、運動散心&寒暄交誼,合一起。
交誼菜園:
戶戶配菜圃,種花菜果樹。生態池,也可驗收魚蝦。村民在此,農作、採收、交流
、聊天...。一切不求,而自得。
后土村,友善木屋再好,也要有緣人來愛惜。生態景觀再好,也要有心人呵護。而村民再好,也要有好鄰居,or甚至好來賓,相扶持。而木屋、生態&鄰居三者,概念,國人懂。但實際生活,則模糊不具體。那如何起頭?
首先,潛在村民分3類:領袖村民、生活村民&觀摩村民。
1.領袖村民:有熱情、活力&創意,能把生活理想轉化成高級產業者。銀髮也可,但青年優先。除輔導村民生活外,營運主軸在迎賓區各類活動、村內觀摩&木屋租賃 。
2.生活村民:認同人&人,人&自然的共生關係,且財力、體力、腦力皆夠,足以小別都市,在鄉下生活自理者。夫妻、單身,皆可。銀髮、青年不拘。但銀髮優先。
3.觀摩村民:觀念認同但機緣待備。或條件雖有,但因陌生,有疑慮。皆可預約來觀摩or短租來體驗。想學習複製姐妹村,更歡迎。
而執行,則分4期,
1. 募集「紅屋之友」,在泱泱園區辦講座&生活營。積極參與者,可優先入住。
2. 后土村的迎賓區先完成,再加二戶3院,作出完整的生活展示,啟動募集「領袖村民」。
3. 二期基礎工程&景觀完成,「領袖村民」即入住。同時募集「生活村民」。
4. 全區工程完成,村民組織完成。留下部份木屋供租賃,迎賓廳成也啟動,「領
袖村民」接手營運。
成村後,開放觀摩,導引風氣,並且輔導各地的姐妹村,交流集氣。
1954,我生於嘉南平原,平凡合院聚成的農村。生活基本上是,村外田裡or村內穿堂間,工作or嘻玩,好多伯叔姆嬸記不完。幾乎不出遠門,也少有外人入村。19歲,讀大學,上台北,全新世界。畢業入產業,外銷旺,豪情萬丈。其間,創業時,中英取名,Fam-wood紅屋,便與「自然家居」立下了終生志契。歐洲&日本,成了我賺錢之餘,熱愛遊走的地方,公園、郊區or各類展覽。而當台灣土地&人力不再便宜,工廠必須外移時,我索性放棄外銷,改走內銷,專攻total solution的家具&家飾。同時,台北居,我選擇離開鬧區,深坑買了老社區的透天宅,增建、景觀、家具、內裝...全自己來。其間也開業,做了不少的住宅裝潢。然後,更激烈的想法,「裝潢只能修表象,好住宅,只能從頭來」。幾年轉折,2棟老透天,夷平,再起新屋。完成時,大病初癒。入住後,寬慰、憂慮交替。原來,新宅的好,是工作的新成就。但,家內,孩子已大,正要離巢。家外,鄰里反因它的更好而平添嫉妒疑猜。而自己漸老,產業也在退潮...,我嚴肅思考,晚年最後一夢,是否離開台北?
3年後,我選了台中,並作了2大嘗試:一,市區買建地,蓋小社區,想與主流建商較量。二,石岡買農地,想造個農村居的新模範。前者建案,「青山點點」,從設計、營造、內裝、銷售,乃至社區管理,全統包,滿意、沮喪交織,但我覺悟,從此不碰市區住宅,也不想碰RC,乃死心塌地留鄉下石岡,全心玩小巧的行動木屋。一開始,台北調來員工,邊蓋邊檢討,然後我住下來,然後把台北公司搬下來,一群人上班、吃、住,全在田裡。屋外,實驗可食地景。屋內,追求「食農合一」,創出很別緻的「紅飯茶席」,打出「villa 農場」名號,辦起觀摩講座,引來媒體,不知不覺,行動木屋竟成了市場新時尚。
同時期,我另買了一甲田,與主婦聯盟朋友,研議「伴農共老」。規劃了3間大農舍,靜待2年法律等待期。預備送照的同時,晴天霹靂,農舍法規,竟突然被廢。所有理念、理想,瞬間全碎。
此時仲介捎來一塊荒廢果園的千坪建地,沒選擇,買下,取名OnOnNature泱泱自然,準備作長期抗戰。仍請黃明威大師協作了門面建築,並以木構大廳(得了建築大獎)提供高級餐飲,希望拉升鄉下居的形象。而園內展示的多款木屋,我也一一搭配自然田園。一證明,小屋不傷土。二證明,親近土地,需要小屋休息。這種「有家、有庭、有設計感」的新園區,我入住抓細節。完成後,我鐵了心,看屋者必須對生活品質有追求,而不能只談房子。參觀,必得至少留3小時,客人,慢賞、細看。我們,備茶席&座談。活動我必參與,凡田園住的任何疑難,我接受挑戰,也挑戰來賓。幾年來,議題漸漸發酵,來賓越來越多,行動木屋也在山邊海角,甚至離島,全面漫開。
慢慢我察覺2大對比現象。一方面,有些買屋客戶,不是在大片地上繼續擴建,便是放著荒,少住了。另方面,參訪卻來了更多的年輕人,沒地,卻更渴望,與擁地的年長者很不一樣。原來,買得起農地的,多屬小有財力的一方事業主,忘不了「大農舍」的舊夢,買eco-tiny,或只是「沒魚,蝦也好」的無奈。這種豪宅的財富霸氣,新鮮感一退,瞬被田間野草&生活孤荒徹底打退,悵惘一場。而沒地的年輕人,則純被風行全球的tiny house與露營風感染,撩起天性的直覺渴盼。
我心想,二者若能連線互補,豈不大好?參考德國的KleinGarten,我天真的提了「買屋租地」議題。地主,備水電公設,出租土地,有收入、有鄰居。住者,自買屋,自理房務,只付小地租,輕鬆入住。雙方各得所需,相助相濟。但這看似簡單有效的市場經濟,在台灣,卻是出奇的困難。原來,台灣人的居住,早已被政商完全壟斷,再以法律鼓勵檢舉,坐收合法&違法的兩面漁利。
光復以來,從壟斷RC的3大建材(鋼鐵、水泥&砂石),到立法獨尊RC,到土地全面控管,再利用低利貸,無限哄抬,反正,再貴,銀行都會撐。於是,買家玩大坪數的大籌碼,政商則玩蛋黃區的高容積,賺錢如點石成金。於是,都市水泥越來越高、越密、越擠。在家,不只沒有植物,也沒有太陽or月亮。出門,也全水泥,碰不著土氣。若有人想找一塊自然綠地來棲息?國法總以「保護農」的名義來捍拒。可是,需求太強,違章鋪天蓋地。猛者,大辣RC。儉者,潦草鐵皮。有誰想過,所有這些「親近自然」的天性起念,都因無法可循,只能掠奪來去,在山林鄉野留下越來越多的爛瘡疤。這龐大的問題,管理上,既非嚴法可解。技術上,更非RC業者的能耐。此時,我在歐美的tiny house看到了一絲曙光。
Tiny house在歐美,多屬於家家酒式的好玩,源自對都市生活的反動。美國人甚至直呼get-away,直表心情。全球大夯,甚至以camping or glamping的型態,橫掃休閒旅遊,挑戰大型的resorts度假村。只是回到國內執行時,我時刻不忘「以木為家,以樹為庭」古老中國對「家+庭」的詮釋。當歐洲住宅逐漸從石頭走向自然時,中國木構已消失,經過磚石灰泥,如今全是水泥。東西文明的消長,隱然呼應。還好,日本留住了「家+庭」的精髓。而參酌當今的生態保育理念,以及新盈的
工業技術,我提出一個概念,eco-tiny。eco,ecology,不只是小庭園的靜賞,還要有大生態的宏觀。而tiny則更不只少傷地、少佔地,更要大心胸,充分應用時代科技,把極小空間整合出極強功能
,一如iPhone,十坪屋不輸百坪宅。而且契合時代backpack風,可輕鬆來去,全面解放住宅一生債的羈絆。
而eco-tiny如何擇地而棲?國內建地,既昂貴難求,自然環境也普遍極差。至於期待平價or群居,簡直緣木求魚。但,有4案例,若能巧妙引用,或能茅塞頓開。
1) 德國KleinGarten: 早在卑斯麥時代,schreiber醫生警覺都市集合宅的問題,鼓吹,家家應有小塊田,大人種花菜樹,小孩玩泥土,以「親近自然」療癒都市生活的創傷。田約百坪,有小屋,集成村。土地大多跟國家平價長租,世代相傳,二百年來,風氣不減,全德約140萬單位,堪稱都市生活的標配。KleinGarten,語意「小花園」,呼應古中國有「家」也須有「庭」的智慧,二百年來,幫助德國人度過各種戰爭or災難。此風一開,全歐跟進,英文泛稱allotment。
2) 丹麥Kolonihave: 是KleinGarten的精進版。一樣百坪,一樣小屋,一樣種植隨興,丹麥政府只多了樹籬+曲徑的巧規劃,頓然成了高級療癒村,全球聞名。
3) 日本Hoshinoya: 走出傳統京都的拘謹,多了自然野趣&鬆放。以高級度假or常民露營,插旗各處青山綠水,紅遍東亞。近年,在谷關開張的縮小版也一砲而紅。微帶設計的自然庭園,是其成功關鍵。
4) 瑞士山村:原本只能靠鄰國當傭兵or賣點巧手藝的窮苦農人,掌握鄰國工業都市化後的自然飢渴,把窮山&苦農轉成「人質樸,景天成」,沒刻意包裝,反而成了獨步全球的旅遊天堂,百年不衰。
而思索這4願景的同時,國內則有4大問題,極速惡化,退無可退。此時,若能巧發想,eco-tiny甚至可能衍生新格局,助台灣絕處逢生。
1. 人口結構:銀髮激增,青年少。更且,銀髮沒事幹,等長照。青年沒錢賺,躺平煩惱。
2. 產業衰疲:農,早已凋蔽。傳產,全面退去。只剩,少少的高科技。
3. 房地產玩不下去:競飆炒作,無限量的貸款,一但崩潰,全民財富全泡湯。
4. 政治亂鬥:政治法律,權勢無限,誘引搶權搶錢。
此時,看到了這塊2800坪的丙建,讓我燃起希望。若能用eco-tiny屋造個eco-tiny村,讓銀髮不再害怕孤獨,害怕養老院,而能歡喜入住,歡喜自理。讓青年不只擠都市,領薪水一途,還有更多新可能。農村也不只是苦與窮的農作,轉成漂亮、休閒&療癒的環境,來了新人氣&新商機。高科技更不再只是賺錢的機器,它可以在生活上廣面結盟,既療癒自己,也支援新生機。而房地產正該放下,全面盤整,重理頭緒。而有為的政治者,只須慢慢移除政治壟斷,留更多生路給百姓。為幸福,人人會衡量,並自理,就像eco-tiny。
這基地是淺山,坡緩,大樹成林,原建商的別墅夢叫停。我倒想到Kolonihave,甚至更想競比Hoshinoya,也許能整合東勢一帶,類比瑞士山城。以合法建地,走合法程序,雖承受高成本&繁雜手續的壓力,但省了檢舉困擾,放手做去,或能給全國官民一個劃時代的具體好案例。
我細心盤點自己的所有資源,財力、體力or腦力都尚可。而累積至今,泱泱園區已把「家+庭」的概念,充分展現,也得到社會的相當認同。新基地以家園美感來吸客,肯定不難。但另有2點,一,土地復育,二,人&人的關係。雖探索了不少,但在泱泱,很難呈現。到新基地,我深深期許。也因此,我恭謹取名「青銀后土」村。后土,源自「皇天后土」,與Gaia or Mother Earth同表敬畏天地之意。而青銀,則盼二者各展所能,相補相成,養出共生的默契,讓村落既有安靜的療癒,更有熱情的喜氣,青銀連線,生生不息。
后土村,若能有成,可望打破光復以來的住宅噩夢,「家」與「庭」,可以重新合盟,人與鄰居,也可以重新和睦。而生計所依的產業,不再只是侵害自然的工廠,而可以是與自然共生的更多新方案。后土村,除了我能先完成的硬體,還需要更多青銀朋友的熱誠參與。不論是來買,來租or來觀摩學習。
有夢就有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