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市,緊迫群居,粗暴水泥,喘不過氣。
渴望休息,休息,再休息...
家,除了吹冷氣,竟無一處可調息。
庭, 本該與家並存,身心隨時可調息。
無奈,都市容不了它。
行動木屋,友善輕靈。
買or租塊地,假日來療癒,
活像都市的後花園。
迎風: 大樑柱, 自由大開窗。
南北迎風& 上下對流, 全年無休。
每2 坪一燈扇, 隨時可捕風。
迎風: 大樑柱, 自由大開窗。
南北迎風& 上下對流, 全年無休。
每2 坪一燈扇, 隨時可捕風。
賞景: 通風& 景窗嚴格分開。
景窗走水平, 依坐立的視線高低,
遠眺近看全無礙。
賞景: 通風& 景窗嚴格分開。
景窗走水平, 依坐立的視線高低,
遠眺近看全無礙。
天然原木, 天然漆。坐臥全竹席。
戶外, cedar、larch 一等耐候材。
避免化學污染or防腐。
天然原木, 天然漆。坐臥全竹席。
戶外, cedar、larch 一等耐候材。
避免化學污染or防腐。
輕盈生活,不必漫長等待
輕盈工程,大地無負擔
模組設計,快速吊裝
有家有庭,一天圓夢
輕盈生活,不必漫長等待
輕盈工程,大地無負擔
模組設計,快速吊裝
有家有庭,一天圓夢
「廚」:食為天,中島鎮家,超豪氣。設備精煉,好自理。
双冰箱+防潮箱,食材儲備超寬裕。不鏽鋼作業檯面,超寬。
不鏽鋼抽藍,超實用。高腳杯水晶燈櫃,超有氛圍。
「衛」:功能高密度,整潔簡易。淋浴、洗臉台組、馬桶是標配,洗衣機or浴池,甚至晾衣也可。
「餐」:8或14呎大桌,對映中島,又臨窗,是生活的核心。用餐、茶敘、聊天、賞景、工作、閱讀...無不宜。裝個投影機,瞬成家庭劇場。
「客」:放空or放沙發or其他,各依所需,找變化。
聖潔之地。一,淨、靜、境。二,多功能互轉換。可睡臥、禪坐、瑜伽、童戲...,實泡棉or軟乳膠底墊。
竹蓆,無塵蟎,不怕濕汗,排解濕熱的極品。床頭、床下超大收納,整潔有序。小臥兼成書房,亦可。
前後設庭,與土地巧對映,生活更私密,更自在,更精彩。
躺椅乘涼,好友憩茶,讀書遐想,甚至兒孫嬉鬧...,後門一開,3秒成行。
搭配私人的茶屋or庭園,有個人品味的頂級休閒。自用,養生也養情,是都市壓力的第一療癒。分享,招待親友,進退有節,更顯尊榮。
24 Jul 2023
園區近期接二連三的採訪,真心感謝各大新聞媒體的主動聯繫。 來訪記者一眼就辨識出,我們不一樣。連連讚賞。行動木屋的領航特色加上園區的美景,相信您看過也一樣認同!自然紅屋 <療癒小豪宅> https://youtu.be/eeS5t6QwO8c八大新聞 <壯世代新生活>撥出時間:7/20週四晚上六點 小宅市場當道,過去購買族群以青壯年為主,但房市專家觀察這五年,50歲以上的壯世代也興起買小宅,一來打掃方便,二來是以大換小,經濟壓力也變小,而這樣的改變,更反映在Tiny house迷你屋的銷售上,迷你屋創辦人謝東興在台中造了一處迷你屋示範區,民眾買屋前可以先來體驗,客戶裡高達六七成都是壯世代。 #小宅市場 #青壯年 #迷你屋 #房市 #壯世代 #經濟壓力 #謝東興 #台中 #客戶
24 Jul 2023
紅屋近期接受好多熱烈的採訪&訪問!不只是新聞媒體,連大學生都興奮地找到我們!自然紅屋<療癒小豪宅>氣派長桌,可以容納至少14人用餐、聚會、簡報、甚至採訪! 點進來看看大學生認為什麼樣的人適合住在微屋?(建議用電腦觀看,效果最佳)>>>https://dm0221101.wixsite.com/tinyhouse製作團隊:陳品蓁、陳佳妤、黃雅詩、陳彥羽、施芸指導老師:賴盈如、卓冠齊、陳廷宇、吳泰輝指導:公視 微型住宅的起源美國愛荷華州的一名美術老師 Jay Shafer 為了透過簡化生活達到環境保護和永續生活,在 2002 年創造自己的微型住宅。他使用環保材料和再生能源,並將空間最大化,建造約 2.5 坪 大,包含廚房、衛生間、起居區和臥室的微型住宅,並出版《The Small House Book》。他的微型房屋也被《Natural Home》雜誌評選為 1999 年度「最佳創新設計之家」,讓更多人看見微屋生活的可能性。 歷經 2008 年的金融風暴,不景氣的環境讓人們開始思考如何簡化生活。厭倦了一輩子背負房貸的人們,開始投入微屋行列,將 Tiny House 延伸成為 Tiny Life,將房屋縮小,換取更大的財務及時間自由,花更多時間與精力在好好生活,培養個人興趣。 在泱泱自然園區採訪,宛若置身在精靈出沒的小花園。在木屋中隱約,聽到採訪時的歡聲笑語。
30 May 2023
為何需要「生活營」? 水泥叢林的日子太苦悶,想掙脫。有錢人,渴望大農舍。沒錢人,露個營也行。但二者破壞土地太大,保守的政府總說不行。 紅屋友善小屋,不傷地,可合法,也可迴避法律。但買地太耗錢,種菜地太大,獨居太孤寂,我們提倡,學習歐洲的KleinGarten,有點像政府鼓吹的「市民農場」。但,可小歇、小住。隨興種花、菜、樹,不只勞動,更可休息。屋很小,足夠了。田不大,剛剛好。細心照顧,生態更可回復。而鄰里若即若離,進能交心,退能自理,有情有義。 藍圖既有,何不帶頭示範?屋+園,10~30坪,共10款,果樹、花、草、菜,多元變化,可食可賞。小屋,求「生活自理」。庭園,求「親和土地」。群居,探索「人的新關係」。總目標,「自己+土地+群居」三環相互療癒,為LongStay Village奠好基。 小屋:生活自理,深度療癒 找療癒,不算太難。而療癒的生活,若能自在的自理,那就不只不簡單,而且效果奇好。 晚上,露天湯,冬泡熱,夏泡溫,佐以星月燭,輔以茶酒香,寬舒坐臥躺。心靈靜,情感盈,融化現代人的冰冷。淨、靜、境,極私密,唯「自理」行。 白天,屋+庭,流暢自然風、光、景。書一本,茶一盅,兼賞蝶舞鳥鳴。不覺閉目,且忘人生。 現代柴爐+薪柴+點火器+溫度計,安置美麗庭園間。熱湯自己來,驚奇,原來自然火這麼美,駕馭也不難。 屋內百葉窗+迴風扇,屋外伸縮棚,調節自如,冬暖夏涼。甚至驚訝,沒冷氣,身心更輕爽。 空間&家具,配合精準,任何坐臥躺,工作or休息,心一想,事即成。 收納設計強又美,房務整理,愉悅簡易。 冷藏、冷凍、工作台精準到位,長住/短住,飲食都不缺。 庭園:親和土地,密如家人 入住的第一印象,庭園的美。然後,屋內的任何作息,永遠浸潤在自然的風、光、景中,喜悅油生,總盼形影不離。 當這景觀竟也「可食」or 「藥用」,不論是即採即吃or混搭烹製,人&植物,關係又更深了。 當你把屋內的用水回收,回澆給植物。把廚餘(甚至巧處理後的排泄物)回填給土地,土內的植物&微生物必大喜。復育土地,你走出了一大步。 此時,你回看小屋,終於懂了。原來,屋小、基座友善、全天然材無污染...等,都是為了保護土地。終明白了,土地不只是有價財產,而更是親密家人。 當你看到了植物&微生物的土內生態,適應本土的野生種,就可逐步進場。土裡的生命變得更旺,而主人的智識&格局也變得更廣更強。人與自然,可望由「掠奪」轉為「共生」。 群居:惡夢 or 良藥? 擁有鄰里&宗親關係的村落,全台已近消失。國人被導入水泥集合宅。而這大約只剩4人,理該親密的「核心家庭」,卻往往,老爸媽,合不來又分不開。「宅」小孩,則不婚or不育or另住它地。「求獨立,不合群」,是這時代的天大問題。難解,但不能不解。 藉屋+庭的友善合體,療癒自己&療癒土地。人,對內,回穩自信。對外,油生好奇,洋溢熱情。開啟與人的良性互動,激發更多的熱情。 由偶而相聚,逐步變成LongStay下去,越熟心越開,不再憋扭,不必偽裝,有情有義,有來有往,舊時代村落的感覺終於慢慢回來。當下逐日惡化的老人孤苦,開放此方,共同來解。 當下退休人多一生都市文明,財力、腦力、體力俱足。趁人生轉折點,轉往鄉下,相互整合,相撐相濟,可望再造新文明。 三病齊發 vs 三環療癒 這時代無解的三大病,「老人沒人管」「青年買沒房」「農村沒人住」。盼能以「自己+土地+群居」的三環療癒來解套。 LongStay Village,先給鄉下汲注財力,再給鄉下添加腦力,逐步強化農村的生機。跳脫只靠廉價農產的低收入,淺則,整合景觀、餐館、民宿、休閒,深則,整合生態&人文的生活教育,創造精彩新內涵。如此,鄉下總產值渴望遠超工業,瑞士全國各山城便是好明證。 一但如此,老人不只得到鄉下的療癒,晚年更有新舞台,歡喜尊榮。醫院or長照的灰暗,不只老人拋諸腦後,國家也可大大解脫。 而藉此,青年人的營生,不再侷限都市or工廠,可以快樂到鄉下,給老人新創的生機,注入新活力。傳承延續,老少愜意共生。老人榮耀收尾,青年熱愛家園,如此社會,「不結婚,不生子」的罣礙,哪會存在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