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夢田一村」的藍圖

「夢田一村」的藍圖

21 Jun 2021 | 理念論壇

壹:起心動念,如何下手?
@ 田園夢,人人有。但夢想偏離務實,落為空想。而同時,政府法規則陳義過高,更製造了重重阻難。於是夢想雖促成了農田交易,換了主人,但農田更荒,農村更破,而有夢的都市人則更老。
我已年逾60,事業也隨景氣減縮。一來,自己的人生如何收晚場?二來,終歸農家子弟,此生能否有助於農業的更生?三來,面對人類當今的諸多問題,如人口老化、景氣低迷、環境災難、食糧危機⋯,是否可藉農的新意,一舉突破?
@ 舉凡如何整地、種何蔬果、須何道具、如何澆灌、如何施肥、依何節令⋯等務農方法,再如如何蓋屋、須何設施、如何烹煮、鄰里應對、如何渡日⋯等,全都是都市人陌生不知如何面對的。若再加上長年嬌養、年老力衰,許多人恐怕會興沖沖下鄉,不旋踵又悵茫茫躲回都市,空忙一場,人財兩傷。
我選擇自己一點一點親手來。一路調整、翻新,至今,至少已肯定,鄉間的新生活遠比都市寬舒、多彩。願把經驗分享,廣面推廣,翻轉社會。
@ 房地產發展的偏差,禍延農地,農舍爭議竟成了農業最熱門的議題,而封閉保守的政府就只能膽怯的以「禁、禁、禁」封殺一切。如何建立典範,讓公部門釋懷,讓民間熱烈參與,共創新願景?
如果有一塊良田,集合一群有心人,種田探討自然定律,食住嘗試新可能。農與老人結盟,可以是下一時代的新亮點。
貳:基地評估與規劃
@ 位於台中市石岡區梅子里。與新社皆屬舊河床的台地,大甲溪繞境,東臨大雪山,景觀寬宏,氣候宜人,是溫帶水果全台最低海拔種植區。屬閩南客家交融的聚落,小路悠雅、乾淨、安靜,兼有全面最美的腳踏車道,休閒散步,無它處可比。是我巡走台灣3年,遴選而出。我越住越熱愛,雖然之前並無任何地緣或親友緣關係。
@共7342米平方,空間大致分四大類:
  1)公共區:有出入大門/圍牆、6米道路、老樹休憩區。甚至暫保留約300坪,待日後社區成熟後,規劃公共活動設施。
  2)木屋區:共6棟三院與7棟單院。單院適輕簡短住。三院則既適合全家長住,也可團體分享共住。
  3)緩衝區:停車場、生態池(排廢與灌溉用)、屋前/屋後綠地(設有堆肥桶與火箭爐熱水器)
  4)種植區:蔬菜區、瓜棚區、果樹區、水生區(生態池)
@ 基地是舊河床,表土下是大卵石,排水極好,土壤的排毒復健容易。拜來自新社的水圳之賜,水質佳,全區流繞,全年不停。種田、養生,條件之優,全國首選。
@零排廢:固態廢以好氧堆肥,再回歸土地。液態則以稀釋直接澆灌。二者既添土地肥份,更藉微生物活化土壤。生態池既供排廢,又能儲水、種植、養魚,甚至屋前水景。
@綠能應用:科技太陽能仍然高耗能、低效益,我們寧採更務實的低碳方案。如火箭爐供熱水。用廢木燒,統一供應熱水。出奇的方便,出奇的高效。
@鄰里互動:藉百年老樟,打造公共休閒區。既添生活精彩多元,更培養鄰里社區感情。
參: 農如何操作?
@ 藉讀書、實驗、觀察、交流,探討植物與土壤的自然天性。植物的關鍵在「根性」,土壤則在「團粒」的形成。掌握了,順勢而為,既省力,收益又好。
@ 蔬菜成長快,較耗照顧,種植區不宜太大。若空閒更少者,還可選種成長期較長、較不須照顧的菜種。因水源不缺,採溝渠滲水流灌,既省事,又符根性生長。
@ 設永久性瓜棚,選種各種爬籐蔬菜。既是景觀,也省力
@ 果樹區是最省力的疏放農作。但高經濟水果往往極倚賴農藥與肥料,未必適合。找在地合宜的樹種,才能種出成就。
@ 配合「零排廢」的整體規劃,朝長期養地力的原則,斟酌操作各種自然農法,比如草生栽培、覆草、免翻土、自家採種⋯。
肆:食如何料理
@ 自己種的,現採現吃。最富活力、最營養、最安全。
@ 雖全自己種,但蔬果之於健康,仍有高下之別。對富足的現代人,水果比蔬菜更重要。而蔬菜之內,高纖的也比高澱粉的更好。
@ 不須烹煮的蔬菜,儘量生吃。烹煮以低溫為優,高溫既破壞營養,也製造油煙,既傷肺也傷胃。高溫帶出的香氣,是騙局。低溫蘊出的滋味,才是食物的真味。烹煮設備不必追求昂貴。一般電鍋(或電子鍋)與電陶爐(瓦斯爐易致高溫,不推薦)既平價又好用。
@ 菜現採,自可減少冰箱負荷。但若不足,須外購。也可先「種回土裡」,既保鮮,也可化減可能的農藥殘留。仍然不必冰箱
@ 作好料理,除了自己的好菜,也須冰箱、防潮箱隨時儲備各類食材,好搭配,成就飲食的豐富與精彩。
伍:住如何處理?
@ 吃得好,才能住得穩。行動木屋的第一空間便是「三喜食堂」,開放廚房。有最佳的作菜環境與配備(烹煮設備、食材儲備、精緻餐具),更有頂級的用餐環境與桌椅。
@ 除了提供飲食,食堂更可容納多人及活動,活絡家人與親友的感情交流。是長久愉悅居住的最大關鍵。
@ 木屋須有極好的斷熱與通風。兌現「好空氣」原來比「好食物」更重要。
@ 木屋須有極好的窗景,拉近人與自然的感情。
@ 木屋之於土地,必須是友善的態度、漂亮的英姿。給原本美麗的田野更添文明的瀟灑,住民也便分享榮耀。
陸:起死回生,老人革命
@ 這一代的退休族剛好與時代的政治、經濟、社會、環境同步衰老,危機群集,衝擊之大,不可言喻。雖明說「退休」,卻無路可退。大家心底明白,卻是腦內無策。
@農/食/住的全新整合,由有腦力、財力的退休老人操盤,則老人轉為健康有活力,疏淡的兒孫歡喜來聚,凋弊的農業重現生氣,中毒的環境回復清新,食安危機明顯退去。
老人終於有了健康、快樂、美麗的好家園,回頭看看曾經日夜煩憂的衰老經濟,原來,管它去!那迷惑人的金錢遊戲!

 紅屋   創辦人  謝東興

參考資料:

相關文章:

推薦文章:

06 Mar 2024

案例分享-屏東竹田

「打拚了大半輩子,最後只想為自己建造一個小天地。」極度炎熱的屏東,屋主選擇住在自然紅屋裡,隨著木、隨著風呼吸,沒有空調的冰冷運轉聲,只有蟬鳴的沁人心脾。而木屋邊就是塘,別人養兒防老,他養鵝樂活。

06 Mar 2024

案例分享-新北淡水

一對崇尚溫柔生產的夫妻,希望讓孩子在最自然的懷抱中誕生,也希望木屋成為他們溫柔的家、他們的產房、與陪伴她成長的天然家園。故事在淡水的綿綿細雨和微冷的那年初春,紅屋的小房間裡,迎來動人的新生命,且正要開始。